面对就业陷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自己:
警惕网络信息误导
在浏览网络信息时保持警惕,不要被一时的美好表象所迷惑。
借助多方渠道核实信息,如企查查、天眼查、学校的官方就业网站等,确保选择的行业和公司,包括就业地点都是真实存在的,并核实是否曾有不良信用记录。
提高辨别能力
不盲目相信各种承诺和吹嘘,一些不写在合同上的信息,都有可能是虚假承诺。
当一份职位看起来过于美好或过于轻松,工资却明显超过同龄人的水平时,不妨多思考一下是否合理。
查询公开信息和公司官方网站,了解公司背景和口碑,更准确地评估求职机会的可靠性。
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
参加政府、高校或其他合法组织举办的招聘会、双选会。
关注学校就业信息网、权威人才机构发布的就业信息。
对于通过网络及从亲友处得来的就业信息,一定要核实,包括向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核实或打电话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工商、税务部门查验单位及招聘信息的真实性。
警惕面试环节
在面试前,一定要将自己面试的时间、地点告知老师、同学和家长,在面试前后与他们保持联系。
遇到临时变换面试地点的情况时,要看新的面试地点是否偏僻、隐蔽,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应加倍小心或邀人陪同前往。
面试时间若是在夜间或者面试地点在宾馆之类的非办公场所,也应小心,尤其是女生,最好有人陪同。
在面试时,不要将自己的证件、印章、钱包、钥匙等交给对方。
提高维权意识
如果发现自己因就业歧视、虚假承诺或违法行为导致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要敢于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如果是学校提供的就业途径,可以尽早与学校老师反馈真实情况。
如果是校外的信息来源,可以向相关部门或权威机构寻求帮助。
如果有劳动维权方面的问题,可以拨打当地的12333或者查询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联系方式进行投诉和反馈,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注意保留证据
注意固定和保留证据,将相关的资料(劳动合同、工牌、薪资单等)保留好。
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劳动者应据理力争,主动与单位的主管人员沟通,不能忍气吞声而轻易放弃自己的合法权益。
与用人单位协商不成时,可以接洽当地劳动监察部门,请行政主管部门协助;或者直接依法申请劳动仲裁。
警惕非法职业中介和入职前先交钱陷阱
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平台,查看其是否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不要轻信中介机构的口头承诺,务必签订正式服务协议。
如遇“黑中介”,请及时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若个人财务、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请保留好相关证据并立即报警。
警惕招聘“套路贷”陷阱
对有应聘意向的企业,最好事先通过第三方平台等渠道核查其相关资质。
若企业在求职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租用、购买各类工作设备或交钱、贷款才能安排岗位的,应果断拒绝,以免上当受骗。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陷入就业陷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