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就业服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
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
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发展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扩大服务业就业规模,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向乡村延伸,开展区域间劳务协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扩大县域就业容量。
支持返乡创业,优化创业政策环境,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落实创业补贴、担保贷款及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开发创业保险产品,组织农民工参加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广成功典型经验。
加强技能提升,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培训补贴政策,鼓励农村青年就读技工院校,鼓励行业企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等加强合作,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建立农民工技能培训电子档案。
稳定脱贫人口就业,做好脱贫攻坚过渡期后就业帮扶政策衔接,建立常态化就业帮扶机制,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
优化就业服务
加强农民工就业和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归集发布,促进精准对接,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加强农民工就业指导和服务,推动零工市场建设。
在城市街道、社区、农民工集中的工业园区等建立农民工暖心驿站和就业服务驿站,提供一站式服务。
开展新市民培训,加强随迁子女教育保障、住房保障,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加强农民工关心关爱,提升农民工市民化质量。
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加强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建设,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等权益。
推动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维护其社保权益。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鼓励输出地利用现有资源在输入集中的城市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点),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推动组建区域劳务协作联盟,举办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推动农民工外出务工扩规模、提质量。
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综合素质和水平,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
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技能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制定差异化就业扶持政策和培训计划,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更加精准的就业援助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就业,提升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