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
开门见山,抓住关键字
教师在课程开始时,直接点明课题“吟”,并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迅速抓住课程的重点。
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通过自由读书和补充石灰形成过程,教师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诗意,同时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诗句意思,但对关键词语有明确的解释要求,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使教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创设情境,激情朗诵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沉默的文字还原成有声的语言,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产生共鸣。例如,沈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激情朗诵”的教学方式,点燃学生的诵读激情,使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石灰的高尚品质。
以诗带诗,补充资料
教师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设计情境诵读,一步步渲染打动学生内心,使人物形象逐步丰满,鲜明起来。例如,梁老师通过“以诗带诗”的方式,补充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增强了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注重吟诵,指导朗读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吟诵的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情景,深切感受石灰的高尚品质。同时,教师还指导学生注意读诗的节奏、停顿和语气的变化,使朗读更加精彩。
托物言志,感悟诗情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同时,学习并感受诗人用以寄托强烈情感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并感悟诗中的情感。
合作学习,交流反馈
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在交流反馈中深入理解诗意和情感,同时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缺点
实验环节不够突出
虽然有教师尝试通过实验引入新课,但整体实验环节不够突出,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吟”的含义解释不够深入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吟”的含义,但解释不够深入,未能充分让学生理解“吟”作为古典诗歌形式的具体意义。
情感引导不够强烈
在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环节中,部分教师未能把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强烈情感以强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建议
加强实验环节的设计
在引入新课时,可以通过设计更具吸引力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科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深入解释“吟”的含义
在教学中,应进一步深入解释“吟”作为古典诗歌形式的具体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强化情感引导
在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时,应更加注重情感的渲染和引导,通过强烈情感的表达,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诗人寄托在诗歌中的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和建议,可以进一步提升《石灰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感受这首托物言志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