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又称春贴、对联、门对,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春联的来历和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文化。
桃符的起源
桃符最初是一种用于驱邪的物品,由桃木制成,上面刻有神荼、郁垒等神祇的名字,以期保护人们免受邪灵的侵扰。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和“郁垒”二神,正月初一挂在门上,寓意驱邪避害。
春联的演变
五代时期:后蜀的末代皇帝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宋代:随着社会文化的蓬勃发展,桃符形象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驱邪工具演变为寄托人们对新春美好祝愿的象征。宋代时,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称为“春贴纸”。
明代:明代《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在公卿士庶家门口加春联一幅,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联的名称
宋代时,桃符逐渐被称为“春联”。
明代时,桃符正式改称“春联”。
春联的文化意义
春联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春节的重要装饰,通过对联的形式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综上所述,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文化,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春节装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