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就业陷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
参加政府、高校或其他合法组织举办的招聘会、双选会。
关注学校就业信息网、权威人才机构发布的就业信息。
对于通过网络及从亲友处得来的就业信息,一定要核实,包括向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核实或打电话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工商、税务部门查验单位及招聘信息的真实性。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积极参加学校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活动,增强识别就业“陷阱”和违法违规行为的意识与能力。
不走所谓的“求职捷径”,警惕潜在的“高薪骗局”。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站等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和高校的校园招聘等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多渠道甄别,不盲目轻信。
不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谨慎对待索要敏感信息、扣留证明原件等行为。
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主动了解学习求职就业有关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如在求职中本人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要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及时向学校及有关部门求助,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警惕面试环节
在面试前,一定要将自己面试的时间、地点告知老师、同学和家长,在面试前后与他们保持联系。
遇到临时变换面试地点的情况时,要看新的面试地点是否偏僻、隐蔽,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应加倍小心或邀人陪同前往。
面试时,不要将自己的证件、印章、钱包、钥匙等交给对方。
防范收费陷阱
对于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实习等都需要谨慎对待,核实有无收费的依据。
如交费一定要求出具正规发票并加盖单位公章,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保留证据。
警惕非法职业中介陷阱
选择诚信可靠、经营规范的服务机构,不要轻信口头承诺,一定要在确认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签订正式服务协议。
一旦遇到“黑中介”,应及时投诉举报,拒绝支付相关费用。
警惕借贷陷阱
若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贷款才能安排岗位的,应果断拒绝,以免上当受骗。
及时核查招聘信息
通过查询用人单位的工商信息来确认是否合法注册。
通过用人单位官方网站或拨打官方电话核实招聘信息,多种途径了解用人单位背景。
时刻保护个人信息
不轻易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就业陷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求职过程中,保持警惕,多方核实信息,确保自己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