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帮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
精准掌握就业需求
利用网格员队伍熟悉社区情况的优势,动员网格员、微网格员在走访入户时,面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帮助,包括宣传就业政策、发布招聘信息、采集求职信息等。
针对不同群体的定制化服务
针对大龄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邀请优秀劳动者进行培训,并介绍就近工作岗位。
针对残疾群众,开展入岗帮帮团活动,政府对接企业,提供适合残疾人士的就业岗位,并协调公益性岗位。
针对长时间失业人群,开展就业座谈会,提供专家咨询、一对一就业建议,并进行回访跟踪就业情况。
实施精准式对象认定
盯紧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人员,及时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援助对象精准发现、就业需求动态掌握。
建立精准帮扶台账
依托就业信息一体化平台,建立精准帮扶台账,记录人员底数、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和服务需求,形成岗位清单。
个性化职业指导和差异化帮扶举措
结合援助对象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确定差异化的帮扶举措,提供针对性的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
落实就业援助政策
对援助对象到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按规定落实税费优惠和创业担保贷款即贴息优惠。
对援助对象到企业就业、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保补贴,对参加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无法通过市场化渠道就业的,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并给予岗位补贴。
强化“回头看”跟踪服务
对经帮扶就业的及时了解掌握岗位适应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享受援助政策期满的提前开展评估,做好后续服务衔接。
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
开展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服务活动,集中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
鼓励参加技能扶贫
分类实施针对性培训,开展全员引导性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愿。
健全就业援助工作机制
合理确定对象范围,畅通申请认定渠道,动态掌握帮扶需求,加强分类精准帮扶,做好跟踪服务管理。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帮扶,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自我价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