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就业信息造假问题,以下是一些处理措施:
核实与纠正
教育部要求:地方和高校需立查立改、及时纠正虚假就业信息。对于经核实存在虚假签约、虚假证明等违规行为的,责成有关部门依规依纪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高校和人员的责任。
第三方核查:教育部和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会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核查,采取向毕业生本人、用人单位核实等多种方式,对存疑信息逐条核实、逐一反馈。
惩罚与问责
高校责任:高校作为利益相关方,其自身公布的数据客观性容易引发质疑。对于造假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并追究责任。
高校处罚:例如,贝克学院因在招生宣传中存在“重大不实信息”的问题,被美国教育部处以250万美元的罚款。
监督与举报
监督机制:教育部和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已开通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就业违规问题举报。对相关举报信息,督促各地逐条核实,举报一个、查处一个。
毕业生核验:毕业生可登录“学信网”,对本人毕业去向信息进行核实。
法律责任
员工责任:如果员工伪造就业材料,将被公司解雇并损害其声誉,这将对未来的求职路径产生影响。
职业中介:职业中介机构提供虚假就业信息,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中介服务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其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档案管理
档案影响:假的就业信息不会进档案,但建议不要造假,以免影响工作。如果辞职,就业证也不可能返还,未来找到新工作时需要以工作调动的身份迁走户口和档案。
综上所述,对于就业信息造假问题,需要从核实、纠正、惩罚、监督、法律责任和档案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以确保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