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进就业创业的措施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通过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
促进创业和创新
提供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创业者开展新的经济活动。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
发展劳动力市场
通过培训和教育政策,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动劳动力的流动和灵活性,减少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激发劳动力的活力和创造力。
扩大公共投资
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公共投资还可以带动民间投资,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制定产业政策,鼓励优势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实施就业专项资金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
鼓励自主创业
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例如,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充分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和扩大就业的作用。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劳动者竞争力。例如,实施大规模技能培训提升行动,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一定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一定人数。
支持重点群体就业
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如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例如,实施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
优化就业服务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促进人岗高效匹配。例如,举办“百日千万招聘”活动、全国城市联合招聘活动等。
推动政策落实
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等形式,部署落实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这些措施涵盖了宏观经济、创业创新、劳动力市场、公共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促进就业创业的综合性政策体系。通过这些措施,政府可以有效地推动就业增长,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