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就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把服务业作为促进青年就业工作的重要支柱,支持服务业发展,降低准入门槛和运营成本,扩大服务业中小企业数量,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完善就业促进机制
解决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破解用工关系认定难、监管难、争议处置难等问题,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不断完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清除劳动力市场显性、隐性壁垒和就业歧视,引导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就业服务,挖掘就业需求。
推动校企合作
推动校企合作开展就业培训,助力服务业企业吸纳更多青年群体就业。
加快新业态、新型消费形态发展
服务业企业要进一步加快新业态、新型消费形态发展,催生更多新职业、新岗位,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发挥服务业500强企业优势
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改善和消除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收入水平偏低的短板。
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不断加强与一二产业的融合,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拓宽就业渠道
落实稳岗返还、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等政策,实施智能制造、家政服务等行业吸纳就业支持举措,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容量。
优化就业服务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出全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基层,让农民工获得可感可知可及的高质量就业服务。
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鼓励引导企业吸纳就业,特别是对于毕业年度大学生、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发展新质生产力
梳理本地区优势产业和企业清单,配备就业服务专员,建立岗位收集、技能培训、送工上岗联动机制。
精准供需对接
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推送,利用线上招聘平台,常态化发布岗位信息,推动中小微企业与高校开展精准供需对接。
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
各类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积极开展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搭建企业与高校的互动平台,定期举办政策解读、专题研讨及评比竞赛等活动,促进政策执行力度和企业与高校间的沟通。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就业,特别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就业,为青年群体和各类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