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是指 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不急于立即投身于职场,而是选择暂时休整、旅行、志愿服务、继续深造或是进行短期实习等非全职工作状态,以更加从容的步伐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一现象反映了年轻一代对自我认知、职业兴趣及生活价值进行深入探索的一种新型态度。
具体来说,“慢就业”可以分为两大类:
主动“慢就业”:
也称积极性“慢就业”,主要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要求高质量的就业,他们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自我目标和规划较为清晰,因此利用这段时间,丰富自己的学识和经验,继续强化个人技能等,以此提高自身素养,以便找到更合适的职业。为了提高就业质量主动选择暂时不就业,并非不愿就业,这也是择业观多元化的表现。
被动“慢就业”:
也称消极性“慢就业”,主要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个人的主观因素,态度上消极对待就业、行为上回避就业,所以导致要么不找工作,要么就是找不到所谓合适的工作。具体而言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部分毕业生不重视就业,不认真准备就业,职业规划迟缓、技能准备不足,选择逃避就业;另一方面就是惧怕应聘,害怕求职被拒,且认为自身无法适应紧张的工作压力而选择观望不就业。
“慢就业”的产生原因包括:
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就业观念的转变:当前,多元化就业渠道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职业选择更加灵活多样。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兴行业的兴起,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非传统就业的机会。但慢就业者则倾向于打破这一框架,他们认为,职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前期的准备与自我探索至关重要。
高昂的时间经济成本:慢就业需要付出高昂的时间经济成本,并且在盲目拖延中很可能转化为“懒就业”,甚至最终成为“啃老”的遮羞布。
家庭观念的影响:部分“慢就业”的大学生面临的生活压力不大,父母的观念比较开明,不会因为孩子不工作而焦虑,而且会支持孩子进修、游学、考察就业市场或者暂时放松。
总的来说,“慢就业”是一种新型的就业态度,它反映了年轻人对职业道路的审慎考虑和对生活质量与个人成长平衡的追求。然而,这一现象也需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如高昂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以及可能转化为“懒就业”或“啃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