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促进就业的措施可以多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
厘清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三者的关系
学校作为桥梁媒介,连接学生和用人单位。
对于有一定能力但需借助学校资源的学生,学校应提供赋能,如引入企业、发布招聘信息、考研培训、公考培训等。
对于能力一般且无资源的学生,学校需要提供就业工作者向企业推荐等服务。
引入用人单位
学校通过访企拓岗、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产教融合、订单班等方式与用人单位合作。
建立校级的用人单位资源库,持续更新维护,作为岗位储备和精准识别使用。
优化人才培养与供需适配
教育部指导高校开展就业市场需求调查,协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人才需求分析预测。
强化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将就业状况作为高校办学资源配置、教学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推进就业政策进园区、进高校、进企业、进社区,加力落实各项促就业政策。
鼓励政策研究与创新,探寻促就业的政策增长点和突破点。
挖掘就业岗位资源
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支持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建立常态化就业合作。
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加强民营中小企业进校招聘推进力度。
稳定和扩大政策性岗位,鼓励创新实施基层就业项目。
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
学校开设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毕业生了解行业信息、职业规划、简历制作等就业相关知识。
邀请招聘企业到校招聘或举办招聘会,提供求职机会和信息。
开展职业培训和实践
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提升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开展职业培训,针对各个行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校企合作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
建立完善的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推动技能培训和比赛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提升自身实力。
通过以上措施,学校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并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