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高山流水比喻什么人们把知音比作什么的人优选汇总29句

高山流水比喻什么人们把知音比作什么的人优选汇总29句

时间:2023-02-05 16:13:34

1、高山流水遇知音!!!!

2、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3、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4、伯牙与钟子期选自《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著。列子(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年-约公元前375年之间),东周郑国圃田人,东周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被尊为“冲虚真人”

5、故事讲述的是伯牙出使楚国,乘舟途经汉口,突遇暴雨,舟船没法前行,只能停泊在岸边。不一会风恬浪静,雨止云开。伯牙来了兴致,让童子取来瑶琴。

6、从此以后,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7、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俞伯牙的琴艺非常高超。话说,俞伯牙自幼聪慧灵敏,并且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值得一提的是,俞伯牙的老师是当时名气颇大的琴师成连。和俞伯牙相比,史书对钟子期的简介少之又少。只知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是楚国人。以今天的地名来说,钟子期是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一位樵夫。俞伯牙与钟子期能遇见,得益于俞伯牙出使楚国一事。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中秋节那天,俞伯牙坐船来到了汉江口。

8、高山流水遇知音讲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9、《高山流水觅知音》作者:俞伯牙,这首诗是在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所作。全诗如下:

10、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伯牙善琴,子期善瑟,有一次伯牙当众抚琴,只有子期听岀了琴音中有高山的厚重,流水的轻盈,至此两人惺惺相惜,并将曲子名为高山流水。用现代人的视角看伯牙和钟子期的感情像同性相恋。高山流水曲是伯牙的得意之作,唯有子期听岀了其中的含义,在社会风气高度开放的晋朝,子期在伯牙去世后的种种动作表明,他不止是失去了朋友,而是失去了至爱!

11、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正所谓千金易得,知音难觅。

12、描写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就能听懂弹什么。俞伯牙弹高山,钟子期说:峨峨兮若高山;伯牙弹水,钟子期说:渺渺兮若水。俞伯牙把钟子期尊为知音。钟子期死后,再无人懂他的弹奏内容,俞伯牙把琴摔了,后人把相互懂得的人称为知音。

13、“高山流水遇知音”讲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这一对知音的故事。“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酒已没,世上无知音。

14、《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的金唱片,并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人类的“知音”。

15、琴声引来了樵夫钟子期,伯牙原本对子期有着士大夫的轻蔑。但随着双方的谈话深入,子期不卑不亢,对答如流,更是接过瑶琴,一首高山一首流水,洋洋汤汤,阐尽伯牙心中的忧结。两人相见恨晚,结为异姓兄弟,并且相约来年再见。

16、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17、“高山流水遇知音”讲述的就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在古代文学典故中,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被奉为知音难觅的典范。

18、“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列子》录有《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为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

19、高山流水觅知音描写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20、《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21、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2、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3、第二年伯牙再次来访,却只寻到子期的坟冢,伤心大哭之际,想到以后无人再可论琴,既是悲愤又带着对挚友的怀念,摔琴祭拜,从此不再抚琴。

24、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5、“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26、高山流水遇知音讲的是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27、由于风浪很大,俞伯牙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等待风浪的平息。晚上,云开月出,景色十分美丽迷人。俞伯牙望着头上的明月,不禁琴兴大发,便席地而坐专心致志的弹起琴来。优美的琴声,刚好让钟子期听见了。钟子期沉醉在俞伯牙的琴声中难以自拔。随后,俞伯牙又为钟子期演奏了《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两人随即结为知音。

28、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啊!

29、伯⽛⿎琴,锺⼦期听之。⽅⿎琴⽽志在太⼭,锺⼦期⽈:“善哉乎⿎琴,巍巍乎若太⼭。”少选之间⽽志在流⽔,锺⼦期⼜⽈:“善哉乎⿎琴,汤汤乎若流⽔。”锺⼦期死,伯⽛破琴绝弦,终⾝不复⿎琴,以为世⽆⾜复为⿎琴者。

蜀ICP备17026499号-5 备案号
网站地图